信息纵览

纪念王学仲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津举行

  • 发布时间:25.09.2025
  • 浏览次数:10

9月23日下午,为纪念当代著名的书法家、学者、画家和教育家王学仲先生诞辰100周年,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大学、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天津市文史研究馆共同主办,天津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天津美术馆、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山东省滕州市人民政府、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共同承办的纪念王学仲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天津美术馆举行。

2.jpg

  参加研讨会的有:中国书协副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叶培贵,中国书协副主席、天津市书协主席张建会,西泠印社副社长、郑州大学书法学院教授李刚田,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一,中国书协理事、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孟庆星,中国书协理事、河北大学教授刘宗超,中国书协理事、吉林大学教授张金梁,中国书协理事、新文艺群体委员会委员刘俊京,中国书协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王伟林,中国书协书法评论与文化传播委员会秘书长张瑞田,中国美协原副主席、天津市美协主席王书平,天津市书协原主席唐云来,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王振德,王学仲先生弟子董鸿程,天津市书协原副主席、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喻建十,南开大学教授刘运峰,天津作家协会副主席陈丽伟,深圳美协副主席张闯,中国书协丁平等。此外,北京画院《中国画》编辑部主任、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原秘书长孙克发来视频、天津市书协学术委员会主任王炳学发来文章参与研讨。研讨会由天津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杨健君和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所长孙列共同主持。

2-1.jpg

  研讨会播放了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致贺视频。视频中讲到,王学仲先生一生精研书画,博通古今,融汇中西,其艺术造诣底蕴深厚,气象恢宏,既承续着中华文脉的千年正源,又展现出锐意创新的时代精神。先生不仅在书法创作上真、草、篆、隶、行诸体皆能,更以其渊博的学识、深厚的修养和高尚的人格,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艺术遗产。希望广大书法工作者都能从先生的艺术人生中汲取智慧与力量,致力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勇担时代使命,书写时代新篇章。

  中国书协原主席张海发来近3000字长文《心声》,文章回顾王学仲先生三四十年间在豫讲学等往事,特别提及在家乡艺术馆设“三老厅”陈列其作品、出资塑半身像的举动,感念先生作为自己为人从艺的优秀榜样及其对河南书法崛起的重要作用,展现出先生朴素谦逊、淡泊名利的治学精神与继承传统、胸怀家国的人文情怀。

  研讨会围绕王学仲先生其书画诗文、学术思想、艺术成就、教育贡献及人格风范等多方面展开广泛研讨,深入探寻先生对当代文艺的深远影响。

3.jpg

  研讨中,部分专家综合解读了王学仲先生多方面成就。叶培贵指出,先生是上世纪80年代开启中国书法复兴之路时,作为重要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书法教育家和杰出的书法事业领导者之一,对我国当代书法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引领作用。张建会认为,先生艺术兼具浸淫传统的深度、收发自如的维度、诗文书画的广度和展现时代精神的高度,在千百年文化大背景下践行中华文化大道。李刚田谈到,先生诗书画融通的深厚创作功力和独到理论建树的深刻艺术思想,对学术真诚、对后辈仁厚,以书生本色成就文人艺术家。孟庆星认为先生有融道器于一体的书法美学观、开阔的文化比较视野和文以载道的家国情怀。王振德谈及先生艺术人生的崇高理想、诸多领域的理论建树、诗文书画创作的丰硕成果、教书育人的无私奉献。王伟林提出先生是字必己出、论倡“三派”、不与人同的中国气派的坚定探索者。刘俊京认为先生是兼绘画、书法、诗文、理论、教育,并具有崇高的精神品质的一位艺术通才。

4.jpg

  部分专家聚焦特定领域有针对性开展深度研讨。学术思想层面,李一与张金梁关注先生帖、碑、经的书法“三派论”,分析其理论价值和学术意义,提示当代书法创作要寻找新的历史资源;唐云来解析先生“欧风汉骨”“四我精神”“五象说”“蔽明论”等理念,指出“黾学”是传承创新之学;刘宗超谈到先生引领时代潮流的艺术史观,呈现敏锐的艺术判断力和突出的艺术探索精神;张瑞田认为先生艺术理念具有“质文兼胜” 的中国传统美学观。

  创作实践领域,孙克评价先生山水画(尤其是重彩画)与书法(特别是碑帖融合草书创作)的深厚造诣与个性面貌,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王炳学认为先生书法高峰的形成得益于传统继承、多学科支撑与思想前瞻性;王书平评价先生以书入画,中西合璧,推动中国画创新发展;张闯解读先生山水画的丰富多变艺术表现;陈丽伟剖析先生以“四我”精神构建诗书画文“四美”艺术体系。

  此外,喻建十介绍王学仲先生与日本书法家今井凌雪的交往,称二人情谊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缩影,推动两国书法界互鉴发展;刘运峰以26年前的一次采访,分享王学仲先生学术观,唐云来、王振德、董鸿程、孙列等追忆往事,缅怀先生育人情怀与人格魅力,满含敬重与感念。

  此次研讨会明确,王学仲先生在多领域成就斐然,“德艺双馨”的品质彰显家国与艺术情怀。未来,艺术界当以先生为榜样,坚定文化自信,秉承守正创新,培根铸魂,将艺术与时代、国家相连,为文化事业繁荣、续写时代文化新篇贡献力量。




ac345982b2b7d0a2fce1b121cbef76094b369a66.jpg

  王学仲(1925923日—2013108日),谱名学仲,表字黾子,别号呼延夜泊,晚号黾翁。1925年生于山东省滕县(今滕州市)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53年起在天津大学任教,创立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曾任南开大学、广州美院及日本筑波大学客座教授,王学仲艺术研究所荣誉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届、第三届副主席,第十一届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届、十二届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俄罗斯美术研究院荣誉院士等职。曾获中国书法兰亭奖第二届终身成就奖、中国文联第七届造型艺术成就奖。出版《夜泊画集》《王学仲美术、书法、文艺论文集》《王学仲画集》《王学仲书艺》《中国画学谱》《书法举要》《墨海四记》《黾勉集》《王学仲散文集》《三只眼睛看世界》《王学仲短诗选》《王学仲书画旧体诗文选》《王学仲诗词选》《吼哈》等近百种诗歌、辞赋、散文、小说、文论和书画作品集。